B端产品冷启动,是培养初始用户还是种子用户?估计有些B端产品经理不是很能理解两者的区别。带着这个疑惑,请思考以下几个问题:
你理解中的初始用户是什么?
你理解中的种子用户是什么?
初始用户就是种子用户吗?
种子用户只能是初始用户吗?
初始用户如何过渡到种子用户?
获取B端产品种子用户,需要B端产品经理有一定的产品格局。就是在做产品的基础上,知政策、看市场、会业务、懂客户。
- 知政策:要懂当地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政策,避免业务在打擦边球的时候,走向灰色产业或触碰红线。比如数据类的金融聚合、SaaS聚合等。
- 看市场:市场现状、发展情况影响产品定位和商业模式,一定要随时调整产品策略来获得市场机会。比如营销类的市场推广,渠道合作等。
- 会业务:B端是典型的营销理念“业务最大”,以业务为导向,用业务驱动产品,让需求快速落地。比如战略类的产品形态、商业模式等。
- 懂客户:维护和平台发生密切关联或产生附加价值的用户,用同理心去了解用户,挖掘用户的需求。比如运营类的用户画像、用户行为等。
种子用户是可以提高产品的活跃和粘性,为产品功能提出优化建议或解决方案的目标用户。
在产品冷启动时,用种子用户可以验证产品业务模式,或验证用户增长假设,从而更好的从0到1打造产品MVP。
B端产品冷启动,最为关键的环节就是获取种子用户。获取的种子用户不等同初始用户,而是第一批忠实用户,即可以带来附加价值的目标用户。
从初始用户过度到种子用户,可设定一些“活跃、转化、粘性”的指标,作为选择种子用户的标准。
我们要做的就是从初始用户中,找到符合指标的目标用户。
获取种子用户的常见方法有:竞争挖掘、精准邀请、意见领袖、流量平台、病毒传播、地推引流等。
比如知乎的KOL推荐,锤子的营销造势,都是利用或积累种子用户,来做好产品的优化与升级,或给企业积累更多的口碑。
获取种子用户主要考虑用户的数量和质量。前期聚焦于具体功能或单个产品,在用户裂变上追求量的提升;后期聚焦业务模式或产业生态,在用户转化上追求质的飞跃。
但对于塑造产品定位来说,种子用户的质量比数量重要,因为它会影响用户对产品的认知。
由于B端本身用户基数就少,获取种子用户还需要一些运营策略。主要体现在重服务、轻体验、高赋能、低链接。
- 重服务:通过提供免费和增值服务,设置获取用户行为数据的埋点,方便后续制定用户画像与运营策略。
- 轻体验:确保产品的主要功能可以使用,业务流程走通,或数据结果无误,忽略功能操作上的体验优化。
- 高赋能:数据赋能金融、电商、医疗、保险、溯源、区块链等场景,再将场景输出转化为可变现的价值。
- 低耦合:弱化三方合作的H5形式,数据透传改API对接,实现前后端的功能解耦,让用户操作无感知。
此外,重视种子用户的反馈,建立长期的互动关系,合作外部生态,匹配内部资源。并为种子用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内容或服务,让运营策略快速落地,从而催生种子用户的裂变。
*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“朱学敏”,作者朱学敏。